俄罗斯海军唯一的航空母舰,库兹涅佐夫号,近期成为各方关注的中心。关于它的未来,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。一些人认为,这艘历经风雨的航母,多年来消耗巨资,退役已成定局。
然而,也有部分乐观的声音指出,根据造船企业内部人士的消息,库兹涅佐夫号在2023年2月出坞时,其最核心的结构性改造已基本完成。
接下来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常规的舾装与装备升级。虽然俄乌冲突带来的资源紧张和西方制裁确实延缓了整体进度,但基础工程已经完成,目前正处于收尾阶段。
一些分析人士因此乐观推测,如果俄罗斯海军做出坚定决策,这艘老旧航母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基本作战能力。然而,尽管航母平台本身可能迎来复兴,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。
航母空壳,战斗核心去哪?
这个问题就是舰载航空兵力量的补充。从库兹涅佐夫号服役至今,其主力舰载战斗机苏-33和米格-29K都已服役多年。
这些机体老化严重,其技术性能已远远落后于现代战争的需求。特别是苏-33,这款在苏联时期建造的战机,其机队已经老化。
它几乎没有任何升级潜力。苏-33的对空作战能力早已不足以应对高强度的现代战争需求。米格-29K虽然稍好一些,但其可靠性问题始终未能解决。
印度海军在长期使用中屡遭其高故障率和频繁坠机事故困扰。最终,印度海军决定用法国的“阵风-M”战机替代米格-29K。
航母的真正核心战斗力来自舰载航空力量。没有强大、可靠、成体系的舰载机,任何航母都不过是一艘漂浮的钢铁船体。
它的战略价值几乎为零。因此,能否成功恢复库兹涅佐夫号的作战能力,舰载机的问题无疑是最棘手的难题。
飞行员,十年空白
更糟糕的是,航母已经十多年处于维修状态。舰载机本身的状态也堪忧。俄罗斯宝贵的舰载机飞行员队伍早已流失殆尽。
由于长期闲置,原有的飞行员要么退役,要么无法继续执行飞行任务。而新一代飞行员的培养也几乎陷入停滞。
舰载机起降是一项极为高难度的技能。俄罗斯海军几乎要从零开始重建这项能力。面对这一困境,俄罗斯国内分析人士提出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。
他们建议借助来自中国的歼-35战机。歼-35是中国海军新一代航母的主力舰载战斗机。其设计过程中深度整合了航母舰载机的严苛需求。
它强化了机体结构,以承受着舰冲击。歼-35配备了坚固的着舰尾钩,并优化了机翼设计与增升装置,从而提升了低速操控性能。
歼-35成熟的双发构型符合舰载机高可靠性的需求。它也提供了关键的动力冗余保障。考虑到“辽宁舰”和“库兹涅佐夫”号都采用了滑跃起飞设计,歼-35几乎是唯一能适应这种起飞方式的选择。
困局求解,东方新伙伴?
从实际可操作性与时间窗口来看,歼-35更具优势。目前,歼-35已经接近量产,并准备投入服役,属于“现货产品”。
即便需要为出口版本(如FC-31鹘鹰的后续发展型)进行适当的航电设备调整以满足特定需求,它的核心机体结构和舰载适应性无需做大幅度改动。理论上,它可以在未来几年内交付给俄罗斯使用。
在全球范围内,尤其是在西方阵营对俄罗斯实施严苛的封锁和禁运背景下,俄罗斯可以选择的现代舰载机几乎屈指可数。
因此,有人认为,如果俄罗斯海军决心让“库兹涅佐夫”号继续服役20年左右,而非将其提前退役,那么解决舰载机问题的最快方式,可能就是寻求中国的帮助,采购歼-35战机(或其出口型)。
如果俄罗斯无法解决舰载机的问题,即使“库兹涅佐夫”号完成了改造,也只能沦为一艘“空甲板”航母。它会成为国际海军界的笑柄。
这样一艘历史悠久、经过无数波折的航母,最终将面临沦为象征性存在的尴尬局面。
笔者以为
俄罗斯选择与中国合作,采购歼-35战机,不只解决了当前的艰难局面。它也是一个展现双方军事合作深度的标志。面对西方的禁运与封锁,俄罗斯已没有太多选择。库兹涅佐夫号的未来,将取决于能否获得新的空中力量,否则,它只会是漂浮的记忆。
正中优配-好股配资网-炒股入门与技巧-线上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